当前的位置:首页 > 寒亭民生

悼念杨洛书|刘志伟的三篇老稿件

         1月7日上午10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杨家埠木版年画代表性传承人杨洛书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96岁。闻此噩耗,长期在寒亭区新闻宣传部门工作的刘志伟,深感悲痛和惋惜。他回忆起与杨老交往的点点滴滴,内心充满了对这位年画大师的敬仰。

        1998年初,刘志伟在寒亭区委宣传部从事新闻报道工作。他采访了当时名气还没这么大的杨家埠年画艺人杨洛书,写出了《宁做雕虫》的报道,并在当时的《人民日报》华东版发表。这也是刘志伟第一次写的关于杨洛书的报道。他还清晰地记着,1998年2月底的一天,他正在办公室工作时,有一位老人喊着“谁叫刘志伟?”闯了进来。此人正是杨洛书。原来,前不久,杨洛书到青岛参加了一个民间文化交流活动,期间青岛市一位领导与他交流时夸赞他说:“我知道你,你就是那位了不起的杨家埠年画艺人!”当时,杨老感到很奇怪,问道你是怎么知道我的?这位领导介绍说,他是从《人民日报》上看到了杨洛书报道的。杨老很高兴,从青岛回来后,就打听着来到区委宣传部找到稿子的作者,并要那份报纸回去收藏。从那时起,刘志伟经常去采访杨老,先后写出了几十篇有关他的报道。特别是他写的这段关于杨老手的描写,后来被众多媒体报道时所引用:“由于常年定格在握刀状态,右手指关节肿胀变形,如同戴个大戒指,5个手指3个不能自由伸缩,不握刻刀,就是只废手!可是一旦握上了刻刀,刻刀便仿佛长在他手臂上一样自然和谐。”多年的交往,刘志伟和杨老结下了深厚的友情,成了“忘年交”……
        今天,我们选登刘志伟采写的三篇关于杨洛书的老稿件,以追忆这位我国民间文化老一代传承人中的代表性人物,表达深深的悼念。
        今天,我们选登刘志伟采写的三篇关于杨洛书的老稿件,以追忆这位我国民间文化老一代传承人中的代表性人物,表达深深的悼念。
● 在老艺人眼中,过年是和古老的年画连在一起的
● 5万元买回一车木板,1.70米的身子只剩40公斤重,七旬老汉终于刻成了全套“梁山好汉”
杨洛书:宁做【雕虫】
        出“世界风筝之都“山东潍坊市东行10公里,有一个名气很大的村落,这就是全国三大木版年画产地之一的寒亭区杨家埠村。
        杨家埠名气大,村里的年画老艺人杨洛书先生的大名更是赫赫在外。今年74岁的杨洛书是杨家埠百年名号“同顺德”画店的传人,被誉为“中国年画王”,拥有十余个鲜为人知的“中国年画之最”。他独创了以“刀头具眼,指节灵通”为主旨的独特刻版术,突破了传统年画制作套路,于80年代初首创了木版年画挂历,继之又刻制了我国唯一的一套木刻《历代帝王全图》,印完一次就需用宣纸一尺多厚。他的作品曾获全国民间艺术品一等奖,销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曾为140多万中外参观者表演过雕版艺术,还出访过欧美和日本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来杨家埠村观看了他的刻版表演后,极感兴趣,驻足细看,并与其合影留念。杨洛书珍藏着明清以来的1000余块画版,几乎囊括了杨家埠现在的所有年画样版。据说,“文革”期间,这些画版中有不少都是杨洛书冒险用粪肥掩盖着藏在猪圈底下才得以保存下来的。现在,杨家埠村已投资专门为他建起了“杨洛书年画博物馆”。1993年7月,杨洛书将自己珍藏的一块刻于500余年前的方贡笺木质年画画版,连同50块明清画版,无偿捐献给了中国历史博物馆。经专家考证,这块刻于明弘治二年(1489年)的年画画版,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木质年画画版,可谓无价之宝。
        已愈古稀的杨洛书一刻也没有停止对年画艺术的探索和追求,他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将杨家埠年画史上的所有年画画版全部刻齐,给后人留下一笔文化财富。
        梁山好汉一直是木版年画的传统题材,但仅限于宋江、武松等几个人物造型。多年来,杨洛书一直渴望将梁山好汉一百单八将全部雕刻出来。为此他查阅了大量资料,不顾年老体弱多次到梁山忠义堂遗址实地考察,搜集整理和创作了全部样稿。随后,他投资5万元买回了一卡车棠梨木板,开始了艰苦的刻制工作。每幅年画一般需要5块画版(1块线版、4块色版),刻制一百单八将就要刻540块版,这无疑是一项巨大的工程。由于长年累月的伏案刀刻,杨洛书患了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和胃病,1.70米的身子曾累得仅剩下40公斤。他不是没钱治病,一些国内名医甚至国外友人都曾提出为他免费手术治疗,可他总不能抽出时间,怕耽误了刻版,留下遗憾。3年多时间里,他一边嚼着胃药,一边像只雕虫趴在画版上雕着刻着。
        功夫不负有心人。去年5月,这套饱含着杨老先生心血和汗水的巨作《梁山好汉一百单八将》终于问世了,“年画王”杨洛书再次创造了一项中国年画之最。今年春节,随着大型电视连续剧《水浒传》在中央电视台播放,杨洛书制作的《梁山好汉》年画挂历,也成为人们的抢手货,这是让老人十分快乐的事。
        在杨洛书眼中,过年是和古老的年画连在一起的。他舍不得浪费一点时间,依旧忙忙碌碌,用刻刀雕刻着自己的艺术生命和人生。
        (本文发表于1998年2月11日《人民日报》华东版三版。另外还被《农村大众》、《宣传月报》等采用)
        76岁的杨洛书和26岁的日本女徒弟内村直子,尽管年龄相差了整整半个世纪,但杨家埠年画让他们结下了深深的师徒情——
        “年画王”和他的“洋徒弟”
        在全国三大木版年画产地之一的潍坊市寒亭区杨家埠村,有位赫赫有名的老艺人叫杨洛书,因为他在木版年画刻印方面的不凡造诣,便被人们冠以了“年画王”的美誉。这早已不是什么新闻了,但听说前不久杨老收了一位日本女孩做徒弟,这倒是件新鲜事儿。近日,笔者到杨家埠进行了采访。
        出生在年画故乡杨家埠的杨洛书,先人世代以刻印年画为生。身为百年老画店“同顺德”第十九代传人,他自7岁就开始摸起了刻刀,17岁正式进作坊,雕刻着走过了他的童年、青年、中年……如今,他已是一位76岁的高龄老人,走过了近70年的雕刻人生。他曾先后为上百万中外宾客做过木版雕刻表演,事迹登过《人民日报》,上过中央电视台的“综艺大观”,出访过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作品广为海内外爱好者所珍藏,难怪人们称他为“年画王”。
        今年26岁,长得文文静静的内村直子,便是杨洛书的日本女徒弟。
        一个日本女孩子,怎么会成了“年画王”杨洛书的徒弟呢?原来,家住日本福冈的内村直子,现在还是日本西南学院中国研究所硕士班的一名学生。为了学习研究中国文化,她从1995年开始,已经先后四次来到中国,曾分别就读于中国的吉林大学、天津南开大学、中央民族学院和山东大学。谈起做杨洛书的徒弟,汉语已达到一定水平的直子,经常会用“缘分”两个字来表达。直子介绍说,1998年,她还在吉林大学读书的时候,一次她到书店买书,偶然发现了一本介绍杨家埠木版年画的书籍,立刻就被书上的内容所吸引住了。从那时起,她就暗下决心,今后一定要到杨家埠实地去看一看。也许是天意,后来直子到中央民族学院学习时,她的老师便是专门研究民俗文化的宋兆麟教授,而宋教授对杨家埠木版年画艺术格外推崇,和杨洛书老先生也早以熟知。于是经他牵线,直子不仅来到了杨家埠,还有幸结识了杨家埠最有名的年画艺人杨洛书。为了便于到杨家埠学习,去年3月,直子干脆转学到了山东大学,目前她已经先后利用节假日等各种机会,十几次来到了杨家埠。
        要想做好“年画王”的徒弟,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对于直子这样的一个日本女孩来说,就更难了,但她却做到了。谈起此事,杨洛书就说:“直子这丫头实在、聪明,又能吃苦,是块好料!”直子每次到杨家埠就吃住在杨师傅的家中,有时一住就是十几天。每天直子起早贪晚,跟着师傅学刻版、印画,听师傅讲有关杨家埠年画的各种逸事。不管时间多紧张,直子也坚持写日记,把一天的学习心得认真地记下来。自小生活在日本富庶家庭的直子,要真正适应杨家埠典型的中国农家生活,也绝非易事。按照日本人的习惯,不管什么季节,每天睡觉前都要洗一次澡。在杨师傅家当然没这个条件了,直子倒是能入乡随俗,竟也一连十几天不洗澡。夏天农村蚊虫多,直子有时身上会被叮上十多个又红又痒的疙瘩,杨师傅见了很是过意不去,可直子却开玩笑说:“中国虫子比日本虫子厉害!”如果说这些还不算什么,那么杨师傅家坑圈合一式的厕所,可就让直子实在难以接受了,她就曾对师傅说:“我还从没见过这种式样的厕所呢!”不过,直子接着安慰师傅说:“您放心,我会适应的。”一句话,让杨洛书听了不好意思了好一阵子。
        直子的朴实无华和刻苦努力,感染了杨洛书全家人。尽管杨老家里生活水平不算高,但他全家人把中国农民特有的热诚献给了直子,深受感动地直子经常说:“杨家埠人,热心肠,好!”。杨洛书更是把直子看成自己的“干闺女”,每顿饭他都坚持亲自给直子做,真是什么好吃做什么。为了方便直子住宿,前不久,杨老特意修饰了房子,还专门买来了太阳能热水器,设了洗澡间,就连厕所也进行了改建。虽然这样,由于中日两国的习俗不尽相同,还是难免出了些趣事。按照日本人的习俗,到别人家做客时,主人端上饭菜后,客人就应吃个干净,否则就会被视为对主人的不礼貌,当然那里的碗碟往往很小,饭菜量也少。而中国的习俗却恰恰相反,主人招待客人做得饭菜越多,好象越热情,客人把饭菜全吃干净了,一方面说明饭菜好吃,另一方面却代表没管饱客人。所以直子刚来时,杨师傅做了一桌子菜,盛情款待,直子吃得虽是“脸红脖子粗”,一个劲儿冒汗,撑得难受,可嘴里却说:“好吃,不剩下!”杨师傅还直纳闷儿:“这丫头,饭量还真大哩!”还有一次,杨师傅为了给直子换换口味,特意炸了一盘“蝉蛹”。谁知他刚把它端上饭桌,直子竟一下惊得跳了起来,她指着“蝉蛹”结结巴巴地问:“杨家埠人,爱吃虫子?”尽管杨洛书使劲儿做了一番解释,可直子还是只用筷子小心翼翼地碰了碰这些奇怪的“虫子”,没敢吃……
        有人问杨洛书:“您收了个日本徒弟,肯定赚了不少钱吧?”杨老的回答很干脆:“我没收直子一分钱学费!”“那您究竟图个啥?”人们往往会接着问。
        原来,杨洛书自有自己的想法。他介绍说,杨家埠木版年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就凭直子这个小丫头,来学上个十来次,恐怕也就是学个皮毛罢了。杨老更看重的是,能通过这件事体现出中国人的胸怀,而且还能使更多的日本人乃至其他国家的人们,了解中国杨家埠年画这朵民间艺术奇葩,使之更加发扬光大。
        内村直子当然也有自己的想法。她说,她学的专业并不是美术,而是中国民俗文化。杨家埠年画民间艺术就是中国古老文明的一个典型代表。她来学年画也许只能学个皮毛,也没有刻出过什么象样的作品,但她能通过这件事来丰富自己的学识。而杨师傅一家人的一言一行,充分体现出了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更让她学到了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直子的毕业论文选题就是“中国杨家埠木版年画”,写的内容便是杨家埠年画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她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日本人了解中国文化。
        76岁的“年画王”和26岁的日本女徒弟,尽管年龄相差了整整半个世纪,但杨家埠年画让他们结下深深的师徒情。每一次直子来杨家埠学习后要告别回校时,总是和杨洛书一家人依依不舍,泪光闪闪。今年元旦前,直子回国探亲,只在福冈的家中住了二十几天,她就又急着赶在腊月二十九那天,来到了杨家埠,和师傅一家人一起过了一个快乐的春节。
        (本文发表于2001年3月16日《农民日报》四版头条。另外还被《联合日报》、《宣传月报》、《潍坊日报》、《山东侨报》、《祝你幸福》、《老人天地》等采用。获第七届山东省对外传播奖)
杨家埠年画名家杨洛书
        青砖黑瓦的农家四合院,节奏鲜明的刻版声响和形象生动、色彩艳丽的传统工艺年画,让人心动,令人陶醉。这便是中国三大木版年画产地之一的杨家埠。
        追溯山东潍坊杨家埠年画,少说也有五六百年的历史。远在宋朝末年即有制作,到明代已较为成熟。至清朝乾隆年间,全村呈现“画店百家、年画千种、画版上万”和“家家能点染、户户绘丹青”的鼎盛局面。
        79岁的杨洛书老人,是杨家埠百年名号“同顺德”画店的第十九代传人。他从小就迷上了年画艺术,7岁开始摸刻刀,14岁跟父亲学印年画,17岁正式进作坊,一干就是60多年。由于常年定格在握刀状态,右手指关节肿胀变形,如同戴个大戒指,5个手指3个不能自由伸缩,不握刻刀,就是只废手!可是一旦握上了刻刀,刻刀便仿佛长在他手臂上一样自然和谐。半个多世纪的案头磨练,杨老的年画制作技艺日臻完美,拥有了十多个鲜为人知的“中国年画之最”:他创造了“刀头具眼,指节灵通”为主旨的独特刻版术,并形成了造型夸张、构图饱满、想象自由、古拙质朴的突出艺术风格;他从传统年画中汲取营养,在不断学习、挖掘、整理的过程中,勇于创新,突破前人制作年画的套路,于1982年首创了木版年画挂历,之后又刻制了我国唯一的一套木刻《历代帝王全图》;他的作品多次荣获全国民间艺术品大奖,销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广为海内外爱好者所珍藏;他还曾为上百万的中外参观者表演过雕版艺术,并将雕版艺术介绍到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在杨洛书珍藏的1000多块画版中,几乎囊括了明清以来杨家埠现存所有的年画样板。1993年,杨老将自己珍藏了几十年、一块刻于500余年前方贡笺木年画画版连同50块明清画版,一起无偿地捐献给了中国历史博物馆。经专家考证,这块刻于弘治二年(1489年)的年画画版,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木质年画画版之一,可谓无价之宝。
        已近耄耋之年的杨洛书说:“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在有生之年刻完中国四大古典名著系列版画,给先人一个交代,让后人有个想念,使更多的人知道中国有个杨家埠版画。”为此,近八旬老人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时间和精力。每幅年画一般都需要一块线版以及套红、黄、绿、紫的4块色版,仅水浒梁山的一百零八将就要刻540块版;而《西游记》故事画版则需重复刻3000至4000个(次)人物,近5000个蝇头正楷小字,尚有无法统计的其他图案。为了尽快完成自己的心愿,杨老忍受着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和胃病的折磨,抓紧时间进行创作。2000年,他开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先河,为自己的作品注册了“同顺德”、“同顺堂”商标,使作品版权有了法律保护。
        由于杨洛书在传统年画的继承、保护、挖掘、创新等方面的突出贡献,2002年2月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白庚胜和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先生专程来到杨家埠,授予他国际“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的荣誉称号。
        转眼就到年根了,手捧自己的年画作品,杨老喜笑颜开。
(本文发表于2005年1月1日《人民日报》海外版第四版。获第九届山东省对外传播奖新闻作品类二等奖)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